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書介:Big Money Thinks Small:Biases Blind Spots and Smarter Investing--大利從小

1) Make decisions rationally  做決定時要理性的做決定
2) Invest in what we know 投資我們了解的標的
3) Worth with honest and trustworthy managers 跟誠實可靠的經理人同工
4) Avoid businesses prone to obsolescence and financial ruin 避免容易過時或是出財務問題的公司
5) Value stocks properly 合宜的評估股票的價值  ---------約珥●迪靈赫斯特(Joel Tillinghast)   

這本書是Fidelity Low-Priced Stock Fund(FLPSX)的經理人約珥●迪靈赫斯特(Joel Tillinghast) 在今年八月出版的作品。市面上似乎還沒有中譯本。迪靈赫斯特進入Fidelity 這家公司工作,是因為有機會跟Peter Lynch通電話,在這個原來預定很短的電話中,卻讓Peter Lynch一談之後,決定在Fidelity 幫他找到一份工作。幾年內,在1989年他就開始管理Fidelity Low-Priced Stock Fund。我想Peter Lynch對迪靈赫斯特大概是那種我們所謂的『貴人』吧?

迪靈赫斯特從1989年至今投資的績效以過去十五年來看,每年的複合成長率,大概比S&P500好上一兩個百分點,因為這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有300-400億美元,所以能有這樣的績效,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事。

先說我很喜歡這本書,覺得它是本傳世之作,我喜望有出版商願意發行中譯本。這本書的內容豐富,我大約介紹如下:

本書的第一部份(第一到第四章)談的主要是投資裡面有關心理的部份---『做決定時要理性的做決定』。在其中作者引用行為財務學的概念來談投資。第二章人類常犯的心理錯誤。第三章談的是賭博,投機跟投資的一些差異。第四章談的是投資要像生意人的問題。

書裡的第二部份(第五到第八章)『投資我們了解的標的』,談的是投資上的盲點跟機會,這些所謂的盲點,假如糊里糊塗闖了進去,很可能血本無歸。然而如果能謹慎利用,因為是其他人的盲點,又可以獲得很好的報酬。其中提到的例子是沒有太多人注意的小公司跟到海外投資。

第三部份(第九到第十二章)談的是『跟誠實可靠的經理人同工』。投資公司時,公司經理人是不是好的代理人的問題。公司經理人是不是持續追求卓越?公司經理人是不是善於分配使用資金(Capital Allocation)?公司經理人品格如何?公司的帳目有沒有問題?

在第四部份(第十三到第十六章),『避免容易過時或是出財務問提的公司』,作者處理的是評估公司價值的經驗談要躲開什麼行業,第十三章是很好的概論。在第十四、第十五章裡,科技股,石油股等不同行業被拿出來當例子來討論困難之處,跟要小心在意的地方。債務的問題在十六章有特別討論。這些其實是估價上蠻實際的問題。

書的第五部份(第十七到第二十一章),『合宜的評估股票的價值』,是實際評估公司價值的例子,成長率,折現率,到底公司經濟上賺多少錢(而不是會計上賺多少錢)。都有很好的討論。第十九章,作者用United Health Group (NYSE:UNH)來討論實際上如何評估一個公司的價值,作者心裡的想法,假設是什麼。這是真正的精華。因為United Health Group (NYSE:UNH) 是Fidelity Low-Priced Stock Fund最大的持股,你可以看到在最簡約的層次上,為什麼Fidelity Low-Priced Stock Fund敢投資這公司並且當成最大的持股。我覺得自己應該複製這樣的投資評估過程,也建議讀者們投資時應該有類似的做法。此外作者還特別用第二十章來討論泡沫,特別值得推薦。第二十一章可說是本書的結論。

這本書內容十分豐富,如果拿這個大綱當骨架,填上肉,我猜可以是一整個學期的研究所課程。有許多作者幾句話帶過的內容其實都有相對應的案例可以做實際上的討論。很少有這種給一般投資大眾閱讀的書有這樣的廣度。然而如果您讀過基本的行為財務學的書,基本的企業價值評估的書,以及有些實際嘗試著去幫一個公司評估價值的經驗,我相信您會更喜歡這本書!

書名: Big Money Thinks Small: Biases, Blind Spots, and Smarter Investing
作者: Joel Tillinghast
出版商: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ISBN-10: 0231175701
ISBN-13: 978-0231175708
註: 中文版預計七月十九日上市。
  • 書名:大利從小
    ISBN:9789869650625
    出版社:Smart智富










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書介:我會不會講得太隱晦?(Am I being too subtle) ----你有沒有好名聲?

『作監督的,必須無可指責,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有節制,自守,端正,樂意接待遠人,善於教導;不因酒滋事,不打人,只要溫和,不爭競,不貪財;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兒女凡事端莊順服。』--------------提摩太前書 第三章 2-4節
最近我看到有位Packer16(註1)網友推薦這本Sam Zell寫的『我會不會講得太隱晦?』(Am I Being Too Subtle?),Packer16是位我非常佩服的投資人,在網路上追蹤他已經大約十多年了。因為他的推薦,我買了這書來看。

第一次聽到Sam Zell是十多年前買我的第一隻股票Equity Residential (NYSE:EQR)的時候,知道他是這家公司的負責人,是一位房地產大亨。這個投資算成功,只是賣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所得稅,賣得早了,變成要以短期資本利得算稅。因為有這一層經驗,讓我十分好奇想知道Sam Zell會寫些什麼。

這本書是自傳體,作者先談他的父母親的經歷,他們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本是住在波蘭的猶太人。Sam Zell的父親是穀物商人,因為工作必須在歐洲各國到處跑,也因此對國際局勢比較了解。Sam Zell的父親了解到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恨意,因此一直勸家族的親友一起離開波蘭,然而安土重遷的家人們並不願意。

當Sam Zell的父親聽到納粹德國跟蘇聯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時,他知道波蘭馬上就會被這兩個國家夾擊,因此馬上開始逃離波蘭。結果Sam Zell的父親的判斷完全正確,他們是坐最後一班火車逃到立陶宛的猶太人。儘管逃到了立陶宛,Sam Zell的父親判斷這還是不安全,雖然還是有不少猶太人選擇留在立陶宛,Sam Zell的父親決定再遷移,透過日本駐立陶宛代領事杉原千畝(註2)的幫助,他們輾轉逃到了美國,在美國開始了人生的另外一個階段。不幸的是,他們的家人,沒有選擇離開,因此大多在希特勒的集中營中被害了。

接著Sam Zell用他自己的經歷,有成功的有失敗的,來談他的投資之道以及他做人做事的方法。我想我不在這裡把內容先說出來,因為Sam Zell很會講故事,讀者讀他寫的,會比讀我轉一手再寫下來的有趣多了。

在這書的最後一章,Sam Zell列下來他成功的原則,我把這部份整理如下:
  • 要準備好轉變並抓住方向 (Be ready to pivot)
  • 保持簡單(Keep it simple)
  • 有開放性的眼光跟心胸(Keep your eyes and mind wide open)
  • 做領頭的人(Be the lead dog)
  • 做(道德上)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
  • 有好名聲(Shem Tov)
  • 重視忠誠(Prize Loyalty)
  • 別太自以為了不起(Don't take yourself too seriously)
  • 全力以赴(Go all in)
這些項目都不難理解,唯一比較不易理解的是有好名聲(Shem Tov)這一項。Sam Zell再三強調他的父親因為有好名聲(Shem Tov)所以在逃難的過程中許多過去有生意的來往的人,願意幫助他。

因為好名聲(Shem Tov)這一項是指猶太人文化中的有好名聲,而且不是只是談到一般大家講『有名氣』。也許用個例子比較容易說明。最好的例子之一是使徒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中談到教會監督(長老)資格的時用的描述。使徒保羅是猶太人,受的是最正統的猶太教育,他描寫教會監督(長老),他的說法是:『作監督的,必須無可指責,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有節制,自守,端正,樂意接待遠人,善於教導;不因酒滋事,不打人,只要溫和,不爭競,不貪財;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兒女凡事端莊順服。』所以這個並不是一般社會上單單事業成功帶來的『名氣』。而是看一個人是不是一個完整的人。

而Sam Zell在書中提到,『聲譽是你最要緊的資產。』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既然是幫人投資錢財,好的聲譽就更是要緊。他曾經因為現金週轉上的困難必須去跟多年的合作夥伴也是房地產界的前輩Jay Pritzker(註3) 借五千萬美金。Sam Zell向Jay Pritzker 解釋他現金週轉的困難。Jay Pritzker聽完了只說了句:『Fine。』就借了他五千萬美金。假如不是有好的聲譽,我想這樣的事不會發生。

我是個工程師,我回想自己的職涯,也有幾次經歷,客戶是看到過去合作的經驗,也看到公司的好名聲,因此存著耐心來等待好的結果,沒有造成公司間合作的困難。我想有『好名聲』這件事,是個要牢記在心的功課。畢竟真正要緊的事,是不能出錯的,而客戶對我們的信心不是建立在我們是不是在過去有一點一滴地去建立並且維護自己的名聲嗎?

你的名聲如何呢?你有沒有好名聲?

希望有書商會發行中文版,嘉惠讀中文的網友。

作者:Sam Zell
書名:Am I being too subtle?
ISBN:9781591848233


註1: Packer16的投資績效非常卓越,IRR從2000年至今是26%/年,過去十年是29%/年,過去五年是46%/年。他的職業是做Business Valuation,投資是一個衍生的活動,他最近要開一個避險基金,叫潘霍華基金。名字是記念因為反抗希特勒而被納粹處死的潘霍華牧師

註2:杉原千畝(1900年1月1日-1986年7月31日),日本岐阜縣出身,日本外交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任日本駐立陶宛代領事,期間大量發出過境簽證給猶太人,拯救了逾6,000名猶太人,有「日本的辛德勒」之稱。

註3:Jay Pritzker是房地產大亨,君悅酒店(Hyatt Hotel)的創辦人,他設立了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被稱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介紹一本實用的書---『矩陣式存股法』-----『我想學投資,我該先讀那一本書?』 之四

我在一家待遇雖然不見得可以跟國際接軌,但是在台灣已經是很不錯的公司工作,因為公司在國際上算得上是有競爭力,而對員工也不小氣,基本上可以吸引到不少很優秀而志同道合的年輕朋友們來加入公司。

然而在公司十年下來,卻也幾度有同事朋友們問我理財投資的問題,我現在想想,這些同事都在公司有將近十年以上工作的經驗,工作上的表現都很優秀,在公司裡也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在經濟上比起剛工作的年輕人是應當更加富裕的。然而卻是這樣的同事向我提到理財投資這方面的問題。之所以如此我想一方面年輕同事大概沒有跟我熟到會來問這方面問題,畢竟這是個比較私人的問題。另一方面我想有了十年以上工作的經驗的同事們,有些理財的經驗,也比較會覺得有這方面的需要。

不過可惜的是台灣的學校教育似乎不包含簡單的理財與投資教育。我的這幾位朋友們收入在台灣就業人口中,絕對是在前百分之十的族群,看他們的生活習慣也都是量入為出,省吃儉用。因此家中積蓄絕對是有的。然而忙碌的工作佔據了他們大部份的時間,假日的時間給了家人之後,其實沒有很多時間可以多想投資這方面的事,他們不但是有餘力可以投資,同時也會覺得有這方面的需求。

我從他們問的問題中,觀察到的是他們對於市面上一般投資建議並不滿意。這些朋友們在高科技業工作,做的又是世界級的科技,邏輯思考正是他們的強項,而對於在高度不確定性下做決定一點也不陌生。可是市面上的許多投資建議對他們而言,或是不見得合乎邏輯,或是過度低估投資的不確定性,所以他們看了總會察覺到方法上的問題以及誇大之處。正因為沒有看到合理的而可執行的投資建議,因此他們對於投資這件事總是覺得心中不踏實。

有趣的是當我用工作上做實驗當做比喻,跟同事們聊投資,如何用邏輯的思維思想投資,如何把『投資』當成實驗,如何思考不同的投資的景況(scenario),並且針對這些景況,事先決定對策來降低風險時,我注意到同事們的反應十分正面。或許這是因為這樣的做法跟他們每天工作上要面對的問題的樣式是相當類似的。只是我投資上的事幾乎可說是摸索自學的,因此我並沒有一套固定的標準程序,我想我能談的只是例如邏輯思考以及風險管理之類的『精神』,具體方法多半是我隨機應變,摸著石頭過河摸出來的,實在不知如何說起。

幾年前我曾經推薦過雷浩斯先生的好書『存好股又賺波段』,幾個月前雷浩斯先生告訴我他正在撰寫新書,我就很希望能夠有機會拜讀。承蒙雷浩斯先生惠賜我他的新書『矩陣式存股法』,我實在是十分幸運。

這本新書如同前一本書,一大特點就是可以按照書中的章節,按部就班的去實際分析一個公司的股票。另外一個我很喜歡的是作者很明白的告訴讀者什麼是不可知的,什麼是沒有辦法直接克服,而必須以風險管理的方式來處理的。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點。

孟格曾經說:『華人喜歡靠「運氣」,如果華人改成了解「機率」,會有更好的成果』我想如果讀者們能認知到自己的局限,認知到投資績效要比大盤好是很難的,明白投資也是種技能,儘管機率的成份不低,把投資當賭博是失敗的開端,認識到便宜的股票不是天天都買得到的,了解到每個投資的決定因為未來無法預知,總是會有不確定性。然後能按照書上的教導去做,應該會有令人滿意的投資的結果。特別要提的是,這不是要讀者按照書裡有提到,看來正面的股票,蒙著眼睛下注。假如您這樣做,就好像是家裡有個聚寶盆,盆裡有些東西,你卻把東西倒出來,然後把聚寶盆丟掉。

要知道市面上推薦股票的機構以及人物很多,有些是別有用心找人出貨。然而即使推薦的人是出於善意推薦投資標的,時空不同,個人承受風險的能力不同,對於推薦者合適的股票,可不見得對讀者也合適。假如您過去有看到報紙上談什麼股票就心癢難搔的想購入的習慣,我想這書更是值得推薦。我相信只要您能照著去檢視這些被推薦的股票,必定可以避開許多『陷阱』。




作者:雷浩斯
出版商:智富
ISBN: 978-986-7283-849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華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 談公司的清算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華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檔案中找到一份文件,看來像是華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在幫葛拉翰(Benjamin Graham)做事時寫下來的報告,大概是呈上去給葛拉翰批准。看來是他工作的Graham-Newman 以及Newman&Graham有些內規,用來評估在公司有現金可以清算的情況下,是不是值得投資。就翻譯分享一下。我不是專業人士,假如翻得不好,甚至有錯,尚請指正。
手上有錢的公司清算時的標準
  1. 根據估計的時間跟會收到的報酬,年化的報酬率應該至少要有15%-20%。
  2. 不管算出來的報酬率是多少,市價跟估計出來清算的結果應該要有幾塊錢的差別。
  3. 假如正在打官司中─持有的證券的公司在這期間中應該要能繼續賺點錢,或者至少不會虧損很多錢。
  4. 虧損錢的可能性應該要很小。應用葛拉翰的特殊情形公式(Graham's formula on special situations)
  5. 持有的證券必須是公司清算時是第一順位清償的。不要次級證券。
注:最好在清算的第一次付款之前再購入,因為大部份的錢可以拿回來,而剩餘下來的成本低,增加報酬率。
警告:主要因為來自於專門投資這一類清算情形的專家的競爭,清算不像以前一樣有利可圖 。
把以上的標準牢記在心,我檢視了我們的持股,看來依據我們的數字跟報告,Wealdon 公司仍然令人心動。 
我們現在持有$28500,或是說Graham-Newman持有1500股,而Newman&Graham持有$68000,或是說3596股。 
我們的平均成本 19   
市價18又7/8 
估計的清算價值 23 
時間 一年
年化報酬率: 21%
 看來很可能一個很大的款項估計$15-$20在一年之內就會付出來,要讓我們能確定公司經理人想法跟我們一致,我會建議勞倫司、凱塞爾(Lawrence Kessel)跑一趟巴爾的摩(Baltimore),拜見小華頓( J. B. Wharton Jr.) 這公司的司庫,他是主事者。 假如無法這樣做,建議給他打通電話。
假如我們得到的新消息是令人滿意的,我相信我們該把Graham-Newman的持股增加到$50000,而Newman&Graham的持股增加到$100000。
華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
1952年5月16號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節譯巴菲特在2016年Berkshire Hathaway 給股東的信中對庫藏股的看法

巴菲特的2016年的給股東的信出來了,假使你不是波克夏的股東,而對波克夏本身的生意也不是太有興趣,我覺得這段有關購入庫藏股的討論會是最有用的,因此簡單的翻譯了一下,希望您喜歡。
在投資界,有關庫藏股的討論常常令人激動起來。但是我會建議參與這辯論的人先做個深呼吸:評估進行庫藏股是不是好主意並不是那麼的複雜。 
從現在的股東的角度說,進行購入庫藏股是有好處的。儘管以每天來說,這些收購庫藏股的舉動影響很小,但是對賣家來說在市場中多個買家總是好的。 
對於沒賣股票選擇繼續持有下去的股東而言,收購庫藏股只有在收購價格低於股票的內在價值時才划算。當遵守這原則時,剩下的股份的內在價值時立刻就上升。做個簡單的比喻,假設三個有一樣股份的合夥人,一起擁有有一個值3000元的公司,其中一個把他的股份以900元賣給了合夥的公司。這時剩下的兩位合夥人,馬上就各自有了50元的利潤。相反的,假如是付給這位要離開拆夥的合夥人1100元的話,剩下的合夥人,馬上就有了50元的損失。這一套數學計算,同樣可以適用在大公司以及它們的股東上。 因此,購回庫藏股這個動作對留下的股東們來說,到底是提昇價值還是摧毀價值這個問題的答案,完全是取決於購回的價錢。 
正因為如此,讓人不解的事情是,一般公司宣佈購回庫藏股時,並不會宣佈在怎麼樣價錢以上就不再購回庫藏股。假如公司的經理人是去買其他公司時,就一定不會是這樣做的。在那一種情況下,價錢一定會是決定買或不買的考量因素。 
然而當執行長跟董事會要買回自己公司的一小部份時,他們卻常常不在乎價錢到底是什麼。假如他們是管理一個只有幾個所有人的未上市公司,當他們在考慮購回其中一位所有人的份時,他們也會這樣地不在乎價錢嗎?當然不會。 
有件要緊的事情是,在兩種特殊情況下,儘管公司的股價被低估了,還是不應該收購庫藏股。一種情況是當公司需要所有的錢來保護或是擴充營運,而且同時情況不合適增加舉債的時候。這個時候,公司內部的需要應該要優先。當然,這個例外的情況是假設花用了需要的開銷之後,公司會有不錯的未來。 
第二個例外是,這是比較不常見的,當購買另外一個事業(或是做另外一個投資)帶回來的價值,會比購回庫藏股帶回來的價值更高。很久以前Berkshire自己常常要評估這兩種選擇。但是以我們今天的規模,這個問題不大可能會出現。 
我的建議:在討論購入庫藏股之前,執行長跟董事會應該站在一起,手拉著手,同聲一起宣告說:『在一個價錢是聰明的,在另外一個價錢卻是笨的。』
我個人曾經介紹過一個公司,這公司的股價被相當的低估,在過去這一年多裡,這公司不斷以低於淨值的價錢購回庫藏股。宣佈了六次,次次買足,大約買回了原來市面上二十分之一的股份,而同時把這公司手上已經達到合理價錢的投資賣掉。這種做法完全跟巴菲特的說法一致。

這投資的市價遠低於淨值,而同時公司經理人的分配資本的作為跟巴菲特的思維類似,儘管股價上上下下,我還是十分安心的抱著。因為我看的是經理人啊!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有關反向工程的一些資料來源

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Mark Twain
有幾位我很佩服的朋友們問我,有關在美國市場,法人持股揭露的問題。我想就簡單的做個回答。第一個部份會介紹兩個我使用過的工具。第二個部份會介紹這些市面上的工具的資料來源。

首先要說的是投資的主意是有商業價值的,假如被複製了,對於想到這投資主意的人而言,商業利益常常會有所減損,因此必須揭露的法人機構或是自然人大股東,在合法的範圍內,會儘量揭露越少越好,越晚越好。而了解揭露的範圍本身非常重要,因為除了揭露的部份之外,因為揭露是為了守法,在法律上沒有要求揭露的,很可能就沒揭露。假如因此做了錯誤的假設,是很危險的。此外揭露的法規上是有提到多長時間之內要揭露。這意思是你拿到的資訊其實不是『即時』的。

所以我引用馬克吐溫的話說:『不是你不知道的事害了你。而是你以為你很清楚知道,但其實你是不知道的事害了你。』

首先讓我來介紹兩個工具,這兩個工具根據美國公司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揭露文件加以整理,然而把一些有名的投資人的持股公開出來。

第一個工具是Dataroma,第二個工具是Gurufocus。 我把連結附上,有意嘗試的朋友,可以試試看看。這兩個網站,各有各的好處,Dataroma的設計簡潔,功能不多,但對我而言已經夠用。Gurufocus則試著加入許多功能,對於想使用這些功能的網友,或許很有幫助,但是對於只是想知道持股資訊的使用者,或許就太繁雜了一些。

另外一個工具是NASDAQ網站,假如你想知道有關 Seritage Growth Properties (NYSE: SRG)這家公司的資料,你可以打進SRG。

帶出來的畫面的左下方有好幾個Tab,

有內部人的揭露(Insiders SEC Form 4),有Institutional Holdings 法人持股,有Ownership Summary大股東的簡單列表,有Dividend History股利的歷史,有Short Interest 作空的部位佔股票流動量的比例,有SEC Filings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揭露文件連結。

說到這裡,我想真正想介紹的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EDGAR網站,這是市面上這些工具的資料來源。它對於沒用過的朋友也許不是很容易使用,但是假如你願意讀公司的揭露文件,其實這是個很好的資料來源。

首先假如你點一下這個聯結,你會看到這個畫面。你可以在左邊的空格"Company Name"打入公司的名字,或是在右邊"Fast Search"打入公司的股票代號。就可以看到相關的揭露。


再用Seritage Growth Properties(NYSE: SRG)這家公司做個例子,假如你在右邊的Fast Search"打入公司的股票代號 ,SRG。 你會看到各式各樣的揭露文件。如下圖。

你只要點一下聯結,就可以看到這些文件了。其實這EDGAR才是這些網站資料的來源。

看到這些表格您可能頭都大了,所以讓我簡單說明一下不同表格的用處。

年報跟季報:
對美國公司來說他們的年報是 用10-K來揭露而季報是用10-Q來揭露。假如您點選這10-K以及10-Q的連結,您會看到Berkshire Hathaway的2015年的年報和2016年第四季的季報。對像中華電信,或是台積電這樣發行ADR的外國公司,年報是用20-F。假如您點選20-F的連結,您會看到中華電信2015年的年報。

股東會的通告: DEF 14A 是股東會的通告。假如您點選DEF14A的連結,您會被帶到Berkshire Hathaway的2016年年度股東會的通知。

公司的重大新聞:
對美國公司來說他們是發8-K,而對像中華電信,或是台積電這樣發行ADR的外國公司,公司的重大新聞是發6-K。

公司內部人的持股揭露
  • Form 3 是公司內部人的第一次揭露持股。假如您被聘任Berkshire Hathaway的董事,第一次揭露您的持股,就是用Form 3。連結的例子是Berkshire Hathaway的董事Meryl Witmer在2013年五月成為董事的第一次揭露持股。
  • Form 4 公司內部人在用Form 3第一次揭露持股,以後持股的變動,就是用Form 4來揭露,所以一般追蹤公司內部人的持股的買賣用的是Form 4。連結的例子是Berkshire Hathaway的董事Meryl Witmer在2016年初購入1000股Berkshire Hathaway Class B的股票的揭露。
  • Form 5 則是公司內部人每年一度持股揭露。連結的例子是Berkshire Hathaway的董事長,巴菲特2013年底的年度申報。
有利益的持有人的揭露
  • Form 13D: 當一個人或一群人買了超過某個公司的voting class的5%以上,他們就得要交這個表來揭露。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這樣的人或這群人可以交比較簡短的Form 13G。揭露必須在購買了之後的十天內發生,這樣的表除了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繳交,也必須給公司,以幾及所有這公司的股票有在交易證券市場繳交。一般股權大戰,常常就是在13D出現之後。注意到以Seritage Growth Properties為例子,ESL Partners LP交的是Form 13D,ESL Partners LP在此表明,它是要控制權的。
  • Form 13F: 投資經理法人(或是自然人)假如使用美國的郵政體系,(或是從事其他美國國內各州間的商業行為)又管理超過一億美金資產,就必須交Form 13F。繳交的時間是每季結束之後的45天。這例子是Markel這公司在2016年底持股的揭露。你應該會注意到每年二月十五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以及十一月十五日左右,常會有新聞報導那位投資大亨的持股是什麼,其實那多半是從這Form 13F的揭露來的。
  • Form 13G: 當一個人或一群人買了超過某個公司的voting class的5%以上但在20%之下,而且此人必須表明是被動的投資人(Passive Investor)不打算掌控著公司的時候,可以用Form 13G。連結的例子是巴菲特以個人的名義購入Seritage Growth Properties的股份,因為超過了5%,因此繳交了Form 13G。注意在這裡他交的是Form 13G而不是Form 13D,表示他只是被動的投資人,並不打算奪取控制權。
這裡要補充一下,做空是不須揭露的,所以單單看到某位著名投資人持有某公司股票,就盲目跟單是很危險的。葛拉漢曾經試過說當同行業有A公司跟B公司,假如看A公司比B公司好,他會做多A公司而同時做空B公司。在法規上,只有做多A公司需要揭露。假如A公司跟B公司都跌,而B公司跌得比較多,如同他的猜測,那他就仍然賺錢。而假如你只跟到做多的部位,你會賠錢! 跟單要小心,一定弄清楚人家的動機跟理由!

此外因為Form 13F的揭露是在當季結束之後四十五天,要小心盲目跟單的時候剛好你要跟單的大投資人在賣給你跟你對作!

Form 8-A12B是公司登記將來要發證券時的登記書。

Form 424B4 是公司要發行證券的招募說明書。假如您讀過Joel Greenblatt的那本『你也可以成為股市天才』,而想找尋spinoff的機會,這Form 424B4將會是您常常預到的揭露文件。這連結的例子是Berkshire Hathaway發行B股時的文件,在其中巴菲特跟孟格勸人因為價錢太高別買B股的揭露。

Form S11: 是房地產公司的登記書。

好了我想大概我能想起來的就這些了。我不是專業人士,希望文章沒有錯誤,但是如果有錯,歡迎指正,我會修訂。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有關巴菲特的傳記

"Furthermore,we will not follow the frequently prevalent approach of investing in securities where an attempt to anticipate market action overrides business valuations. Such so-called "fashion" investing has frequently produced very substantial and quick profits in recent years (and currently as I write this in January). It represents an investment technique whose soundness I can neither affirm nor deny. It does not completely satisfy my intellect (or perhaps my prejudices), and most definitely does not fit my temperament. I will not invest my own money based upon such an approach hence, I will most certainly not do so with your money." ----Warren Buffett, 1966 Buffett Partnership Letter, 01/25/1967
『而且,我們不會跟隨那常常盛行的證券投資方式,在那樣的方式試圖遇測市場的動向超越過企業估值。這樣的「流行」的投資方式在近年來有高額跟迅速的的獲利(而且在我寫這封信的一月就是如此 )。這樣的投資方式是否平安穩妥,我不能確認也不能否定。這樣的投資方式無法滿足我想更進一步了解事情的欲望(也許或是說我的偏見),而且絕對肯定的是跟我的性情不相合。因此我不會用這樣的方式投資我本人的錢財,我更一定不會用這樣的方法投資你的錢財。』------ 巴菲特,1966年巴菲特合夥事業年報,01/25/67
市面上有關巴菲特的書籍有許多,而教導巴菲特的投資之道的書籍也很多。以巴菲特之名為來吸引人投資教育課程也很多。老實說,有些書是寫得很好,有些書也不見得那麼好。而投資課程收的費用比起書籍價錢高了不少,但是我總是不確定老師們教導的真的是 巴菲特的投資之道嗎?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想請您想一想,從1980年代中晚期以後,因為管理的金額大到一個程度,巴菲特買下一家公司時,常常是買斷整家公司。在這種景況下,假如成交的價錢很低對於巴菲特會很有利,但是對賣斷公司的賣家就不好了。如果讀者您是賣家,而天天報紙都在談巴菲特。因此您知道要買您的股份的人乃是不世出"價值投資"的大師,您覺得賣得到好價錢嗎?你真要賣嗎?假如你大概賣不到好價錢,那為什麼過去二三十年來,還有那麼多家公司有股份控制權的大老闆願意把自己的公司賣給巴菲特?

假如您去上教導『巴菲特的投資之道』的投資課程,請您問問老師這問題,如果老師解釋不了,我建議您就別浪費錢上他的課了!假如他能解釋清楚,我想你有可能決定繼續上這課程,有可能決定不上那課程。但是你看看老師的課程大綱,我想您會清楚知道教的或許是『投資之道』,但巴菲特的投資成就絕對不是靠這位老師教的所謂『巴菲特的投資之道』。

巴菲特是生意人,而且是個成功的生意人,他是個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就開始自己做起生意來的生意人。他的成功不是在挑選股票上面而已。假如你以為他的成功是在於他很會:1)挑股票,2)擇時入場,3)買了就不賣,跟4)存股。我想你是沒看到許多巴菲特在其他地方比別人做得更好。

市面上有幾本巴菲特的傳記,假如你真的要了解巴菲特這個人為什麼會如此成功,我建議看看這些傳記。假如你真的要搞清楚巴菲特的買賣為什麼會成功。我也會建議看看這些傳記,先了解買賣之前的時空背景,了解買家跟賣家的景況,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去再去看看當時相關的SEC filings,然後問你自己,如果你是巴菲特你會願意出什麼價錢。然後比較你願意出的價錢,跟巴菲特出的價錢有差別嗎?假如不同,你覺得差異會從何而來?是假設不同嗎?我相信這樣會比去上個坊間的課程更容易清楚『巴菲特的投資之道』。

第一本要介紹的巴菲特的傳記是Roger Lowenstein 的 Buffett: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這書成書於1990年代而在2013年作者又編修了一次。這書因為成書得早,對於巴菲特早年的投資交易比較多著墨。也是在巴菲特的傳記之中我比較推薦的。這書中文繁體版已經絕版,但是有位很優秀的朋友提醒我說這書其實有中文簡體版,在博客來就買得到。這是中文簡體版的連結。不管那個版本,書都不貴。英文版二手書從不到兩元美金起跳,kindle版是$10.25,中文簡體版則是大約300元台幣。





第二本要介紹的巴菲特的傳記是Andrew Kilpatrick寫的 Of Permanent Value: The Story of Warren Buffett。這書第一版也是1990年代成書,作者是個巴菲特迷,也是Berkshire&Hathaway的股東,他報紙上每有什麼消息就收到書裡面,似乎每幾年就增訂編修新的版本。這書讀起來有些像在讀剪報,不過算是不錯的資料庫。這書有中文版,但是好像已經絕版,有興趣的讀者也許可以到各圖書館查一查。







第三本是巴菲特有本人與作者Alice Shroeder合作的 The Snowball。這書我想讀者比較熟悉,我就不多談了。中文版博客來有賣,很多圖書館都找得到,或許舊書店應該也找得到。



我想我是不了解大家想學『巴菲特的投資之道』的方法時,為什麼覺得上個課就學得到?也許上個課是個速成的辦法,也許報酬也不錯,但是我總是覺得這樣的方式不能滿足我的更進一步了解事情的欲望 (也許該說是我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