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節譯巴菲特在2016年Berkshire Hathaway 給股東的信中對庫藏股的看法

巴菲特的2016年的給股東的信出來了,假使你不是波克夏的股東,而對波克夏本身的生意也不是太有興趣,我覺得這段有關購入庫藏股的討論會是最有用的,因此簡單的翻譯了一下,希望您喜歡。
在投資界,有關庫藏股的討論常常令人激動起來。但是我會建議參與這辯論的人先做個深呼吸:評估進行庫藏股是不是好主意並不是那麼的複雜。 
從現在的股東的角度說,進行購入庫藏股是有好處的。儘管以每天來說,這些收購庫藏股的舉動影響很小,但是對賣家來說在市場中多個買家總是好的。 
對於沒賣股票選擇繼續持有下去的股東而言,收購庫藏股只有在收購價格低於股票的內在價值時才划算。當遵守這原則時,剩下的股份的內在價值時立刻就上升。做個簡單的比喻,假設三個有一樣股份的合夥人,一起擁有有一個值3000元的公司,其中一個把他的股份以900元賣給了合夥的公司。這時剩下的兩位合夥人,馬上就各自有了50元的利潤。相反的,假如是付給這位要離開拆夥的合夥人1100元的話,剩下的合夥人,馬上就有了50元的損失。這一套數學計算,同樣可以適用在大公司以及它們的股東上。 因此,購回庫藏股這個動作對留下的股東們來說,到底是提昇價值還是摧毀價值這個問題的答案,完全是取決於購回的價錢。 
正因為如此,讓人不解的事情是,一般公司宣佈購回庫藏股時,並不會宣佈在怎麼樣價錢以上就不再購回庫藏股。假如公司的經理人是去買其他公司時,就一定不會是這樣做的。在那一種情況下,價錢一定會是決定買或不買的考量因素。 
然而當執行長跟董事會要買回自己公司的一小部份時,他們卻常常不在乎價錢到底是什麼。假如他們是管理一個只有幾個所有人的未上市公司,當他們在考慮購回其中一位所有人的份時,他們也會這樣地不在乎價錢嗎?當然不會。 
有件要緊的事情是,在兩種特殊情況下,儘管公司的股價被低估了,還是不應該收購庫藏股。一種情況是當公司需要所有的錢來保護或是擴充營運,而且同時情況不合適增加舉債的時候。這個時候,公司內部的需要應該要優先。當然,這個例外的情況是假設花用了需要的開銷之後,公司會有不錯的未來。 
第二個例外是,這是比較不常見的,當購買另外一個事業(或是做另外一個投資)帶回來的價值,會比購回庫藏股帶回來的價值更高。很久以前Berkshire自己常常要評估這兩種選擇。但是以我們今天的規模,這個問題不大可能會出現。 
我的建議:在討論購入庫藏股之前,執行長跟董事會應該站在一起,手拉著手,同聲一起宣告說:『在一個價錢是聰明的,在另外一個價錢卻是笨的。』
我個人曾經介紹過一個公司,這公司的股價被相當的低估,在過去這一年多裡,這公司不斷以低於淨值的價錢購回庫藏股。宣佈了六次,次次買足,大約買回了原來市面上二十分之一的股份,而同時把這公司手上已經達到合理價錢的投資賣掉。這種做法完全跟巴菲特的說法一致。

這投資的市價遠低於淨值,而同時公司經理人的分配資本的作為跟巴菲特的思維類似,儘管股價上上下下,我還是十分安心的抱著。因為我看的是經理人啊!




4 則留言:

  1. 版主您好,依照類似的邏輯,找出台股本淨比低的公司,再觀察其淨值為上升趨勢,是否就能說明,企業本身正在尋找新的出路與方向,不過若以股價來看,反而市場上都不太給這種類型的公司面子,我舉例的方向可能錯誤,不過我試著找出類似再投資的方式,將公司資金引導注入新出口的企業。

    好比,中美實,在對岸企業持股後,買入正威旗下StudioA的股權;中纖積極參與台中銀、台企銀的持股,公司資產幾乎都轉型成放款模式。但兩者股價表現都不是很理想,是否市場對於其「資產轉型」不太買單,相對您上篇文章提到「姑隱其名」的股價穩定上升,兩者之間應該有何區別與解讀呢。

    冒昧請教了,若打擾您的話,請略過無妨,謝謝您。

    回覆刪除
    回覆
    1. 像這種公司,就是把底下的投資估計值多少再扣掉負債。但是如果沒有辦法估計底下的投資的價值,那大概就沒辦法了。

      刪除
    2. 謝謝您的回覆,我也將持續觀察姑隱其名的持股與資金配置的方式。

      刪除